截至2024年6月末,国际市场的可持续金融发展呈现出更加严格的监管趋势。欧洲在推动ESG立法方面持续领先,近两年生效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对企业的信息披露和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美国的ESG投资仍存不确定性,202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的气候相关披露规例引发多起诉讼,争议集中于成本和职权范围。全球对“洗绿”行为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英国和美国相继出台政策打击虚假或夸大环保宣传,以提升可持续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截至2024年6月末,全球可持续投资基金管理规模稳步回升,达3.091万亿美元。全球可持续基金数量同比增长3.14%,主要增幅来自欧洲和美国,欧洲贡献超90%。同时亚洲地区的可持续基金数量同比增长10.26%。全球目前有5315家UN PRI签署机构,管理资产超128.4万亿美元,尽管签署方数量较去年小幅减少,但近六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反映了资管机构对ESG投资的持续重视和日趋成熟的认知。
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包含内地和香港)签署方数量保持上升态势,共有220家机构签署加入UN PRI。中国机构持续承诺践行负责任投资理念,220家签署机构中包括资产管理者173家(占比79%),资产所有者6家(占比3%),服务提供商41家(占比19%)。聚焦内地,已有3家资产所有者、101家资产管理者和34家服务提供商加入UNPRI。其中,2024年新加入者以VC、PE为主。
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ESG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5065亿元,占公募基金总规模的1.7%。自2004年发行首只ESG公募基金以来,2020年至2021年期间ESG公募基金的发行达到顶峰,年度发行金额均超过2000亿元,占全市场
基金募集规模的比例超过7%。2022年后ESG公募基金的募集规模及占比均有所回落。从资产类别来看,偏股混合型基金和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规模较高,公募基金规模占比分别为33%和21%。从基金主题来看,环境保护主题基金是当前国内ESG公募基金市场的主要类型。
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ESG银行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为1880亿元,占理财产品总规模的0.7%。我国首只ESG银行理财产品于2019年发行,经过五年的探索,2024年ESG银行理财产品迎来了快速发展,2024年上半年累计发行77只,募集金额超过360亿元。从特征上看,存续的ESG理财产品主要由国有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发行,类型以固定收益类和混合类为主,产品期限偏长。
截至2024年6月末,私募基金、信托和保险资管在ESG投资领域均取得显著进展。ESG主题私募基金数量从2021年的890只增至2023年的1162只,管理规模达到5958亿元,占比提升至2.93%。绿色信托存续规模至2022年末达3133.95亿元,新增项目291个,占比为1.48%,反映出绿色信托的日益增长。保险资管行业通过多元化产品支持绿色投资,绿色投资余额达1.3万亿元,发布首个ESG信息披露指南,推动行业ESG治理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