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获取更多

标普全球:气候风险如何影响亚太地区金融机构(附下载地址)

全球气候危机加速蔓延,亚太各国和地区面临严峻挑战。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3年亚洲气候状况报告》,2023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仍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2。洪水和风暴不仅夺去无数生命,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该地区还面临愈加频繁且日益严重的热浪侵袭。
科学家逐渐将极端天气事件与气候变化直接相关联。随着极端天气负面影响的日益明显,企业需迅速提升对气候变化及其伴随的生物多样性危机的认识,深入理解、衡量并有效管理相关风险。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尤为显著。由于贷款、投资及承保等业务与众多经济活动紧密相连,这些机构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引发的经济冲击和负面影响。同时,金融机构在全球低碳经济转型及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资金分配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数据是金融机构制定有效可持续发展战略、降低气候与环境风险的重要依据。在本报告中,我们利用标普全球Sustainable1的数据,分析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及其未来几十年对亚太地区金融机构的影响。数据还揭示生物多样性丧失日益加剧的风险,强调企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高度依赖。最后,我们重点研究了亚太地区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当前形势,并明确未来应重点关注的方向。
气候变化对亚太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根据标普全球评级的研究,在缓慢转型情景(SSP3-7.0)下 ,南亚地区面临的经济风险最为突出,到2050年,其每年可能遭受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12%,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3这一风险远高于东亚、太平洋及中亚地区。因此,亚太地区的金融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本报告提供的数据旨在为不同市场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供有力参考。
为补充本报告中的数据分析,标普全球Sustainable1还与中银香港进行了深入访谈。通过案例研究和定性信息,进一步加深了对亚太地区银行如何应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解。

阅读完整报告

阅读完整报告(星球内用户在2024年11月24日已可下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幸福的耗子 » 标普全球:气候风险如何影响亚太地区金融机构(附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