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获取更多

IPE:2021-2022中国城市双碳指数摘要报告(附下载地址)

2022年,全球气象灾害频发,极端天气有常态化风险趋势,引发了政府部门、生产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广泛关注,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全球气候治理正遭遇巨大挑战,经济复苏乏力和地缘政治紧张等问题持续加剧,各主要经济体纷纷释放化石能源产能,以期保障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供应链安全,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反弹至历史最高水平1,2022年减排不力的趋势仍在延续。
面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剧增的外部形势,中共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此前,在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基础上,各部委、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构建完成国家双碳“1+N”政策体系,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一方面要求“先立后破”,纠正运动式减碳,另一方面,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防止碳达峰变成“攀高峰”。
为客观反映我国“双碳”进展态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对2021年开发的中国城市双碳指数(CCNI)进行了升级,并以此对全国110个城市开展了第二期城市双碳指数年度评价。本期评价旨在通过收集公开数据,科学评估城市的“双碳”进展态势,识别难点和重点,发现并推广最佳实践,助力城市实现“双碳”行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进,促使国际社会加深对我国“双碳”工作的理解和认同。
对比连续两年的评价结果,课题组看到110个城市指数总得分有所提升,其中排放趋势得分上升幅度较大,低碳状态有所上升,气候雄心基本持平;68个城市的评价综合得分上升,显示在国家“双碳”政策体系的引导下,城市“双碳”行动取得一定进展;但42个城市得分持平或下降,凸显在全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持续付出艰苦努力。
鉴于各城市间的差距较省际差距更加显著,同时城市的能源结构更多是由区域结构所决定,课题组建议在城市“双碳”进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既不能一刀切,齐步走,也不能各行其是,各自为政,而是应从认识层面、管理层面、能力建设层面为全国一盘棋创造条件,实现梯次有序达峰;建议城市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资源禀赋状况,有针对性的制定目标、路径和措施;考虑城市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体,也是技术、人才、资金的集聚地,课题组建议各个城市需要主动作为,统筹联动,在“全国一盘棋”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争先当优。

阅读完整报告

阅读完整报告(星球内用户在2023年8月6日已可下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幸福的耗子 » IPE:2021-2022中国城市双碳指数摘要报告(附下载地址)

'); })();